2013-06-04 16:56:27 gx.huatu.com/zphz/ 文章来源:未知
国考备考交流
微信扫一扫
及时获取考试资讯
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面备报考指导
【导读】华图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未知发布:2014年国考申论备考方略,更多关于2014年国考的内容请关注广西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以及广西华图微信公众号(gxhuatu)和国考交流群:175995961),获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备考资料。
众所周知,每年的国考申论考试选材基本上是围绕近些年的一些时政热点命题。但因为时间跨度长,热点多,许多考生在申论热点备考方面感觉无从下手。华图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资深专家王锦森老师就此给正在准备参加2014年度国考的考生提一些备考建议:
第一,要知道哪些热点常会考。
先请看近五年国考申论命题的选材:
2009年: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
2010年:
综合管理类:海洋的开发和保护
行政执法类:海洋的健康
2011年:
综合管理类:弘扬黄河精神
行政执法类:乡村教育与文化
2012年:
综合管理类:公民道德建设
行政执法类:公共文化教育
2013年:
综合管理类: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
行政执法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与发扬
通过纵向的比较,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无论是2009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话题,还是2013年两类试卷共同的“文化”话题,都与这些年的时政热点相关。例证如下:2009年国考正值2008年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举国上下几乎都在思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外来文化的侵袭,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细一比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这几年国考申论常考文化方面的热点了。这给我们热点备考的启示就是:热点一定要关注跟国家形势发展,或是跟大政方针有关的热点。毕竟,申论考试承担的是为国家选择公务人员的责任。所以,我们平时对于一些国际时政热点,譬如叙利亚战争、巴以冲突、朝鲜核危机……甚至是涉及中外之争的,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南海之争、中印边界之争……就不必多关注了。这样,我们复习的范围就会大大的缩小,从而复习的压力也相应大大的减轻。
第二,要知道常考的热点在哪里学。
说实话,涉及时政热点的媒体、期刊与书籍等,真可谓是不胜枚举。从报纸来看,小到地方的日报与晚报,大到中央的《求是》与《人民日报》;从网络来看,低至基层政府的网站,高到中央政府的网站,无一不值得浏览。但毕竟考生复习时间与精力有限。因此,选择权威的媒体、期刊与书籍,尤其是申论命题人常会在其中选材的,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这里,根据对以往国考命题材料的研究,给考生提供一些值得一看的媒体、期刊与书籍。第一是相关网站: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与新华网,前两者主要是关注这几年,尤其是最近一两的国家有哪些大政方针与法律法规的出台,后者是主要看新华时政频道里时政评论栏目里的文章,那里通常会汇集各种权威媒体上的有关每天时政热点的文章。第二是期刊,一是《半月谈》,二是《求是》。前者比较通俗易懂,后者侧重理论阐述,但两者观点都相对权威;第三是书籍。这几年,每年中宣部都会在七八月份出一本书,通称《理论热点面对面》。譬如去年这本书的全称为《辩证看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这本书,不是说它每年命题人会从中选材,而是在于它编排的思路跟申论命题的思路基本一致,即按照“问题——原因——对策”的思路展开,在阅读中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提高考生申论答题的能力。其它的网站,如人民网,其它的报纸,如《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另外,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等,确实也值得一看,但考虑复习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就不给各位建议太多了。
第三,要知道如何解析热点。
我们知道应该关注哪些热点,又知道从哪些渠道了解热点,这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关注与了解,还要学会解析热点。因为申论考试最终对我们考生的考查是通过解题来达成,而申论试题的设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中的:“问题”、“原因”、“意义”、“影响”、“对策”……这就需要我们考生在面对每一个在未来考试中有可能碰到的热点学会解析,即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如果我们平时真的将每一个热点都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再辅以权威论述的滋养,那么,到考试时,我们还有什么有关热点的申论试题不能解决呢?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重要信息汇总 | |||
招考公告 | 职位查看 | 面试审查 | 面试公告 |
以上为2014年国考申论备考方略的内容,更多关于2014年国考的信息请关注广西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广西人事考试网。
本文地址:https://gx.huatu.com/2013/0604/622153.html
(编辑:网易号后台)上一篇:国考中的高频易错成语